close

今天幫mini作口試的記錄
又再次聽了阿花老師動人的分享
以及充滿人味的思維方式
真的讓我很欣賞!!

不過今天的討論過程中
有兩個學習

其一是在要去訪談別人的經驗之前
或是要試圖進到一個人的脈絡之前
其實是需要把自己相關的經驗
或是促動研究動機的故事來龍去脈給搞清楚

如我們在訪談大綱裡常列的問題
都是how和what居多
然再實際地去問自己這些問題
我們會發現有個斷層且很困難回應
就算回答出來也只是一個抽象性的概念

原因是來自於莉竹老師常在課堂上說的
經驗是一個層次
而這些經驗從何而來又是另一個層次
而且是需要在探討與釐清經驗層次為基礎
才能夠退一步到後設思考
看看發生了什麼事、事情是如何發生、有何影響因素

就如同我們在學習諮商專業中
都會不斷地被要求要去反思自己的經驗
甚至是實際去經歷諮商
也就是希望諮商師們能體會案主的感受
中間遇到了什麼困難,什麼問句是有效無效的
甚至是整理自己的經驗
在諮商時才不會因為個人議題而卡住

同樣地今天要做一個質性研究
我們要進入到的是受訪者或是敘說者的脈絡中
從中理解他們的經驗、協助再呈現這些經驗
我們才有可能從這些經驗中
更深一層地淬取出更下一層的意義
在後設思考中探尋意義與再建構意義
同時唯有我們自己先整理好自己
才有可能了解受訪者的經驗
什麼問題不好回答、困難點在哪裡
怎麼問才會貼近受訪者、問出深層的意涵

然而什麼叫做整理好自己的經驗
莉竹老師說道,其實沒有什麼所謂的準備好
但是至少我們要能把自己相關的經驗說清楚來
並且能夠在說清楚脈絡後,從中找到意義
以及試著去回答我們一直想要透過
訪談或是研究瞭解的how、what
阿花老師補充說,其實什麼叫整理好
當自己整理這些經驗到有一種新的理解
以及新的看見、有時被自己的看見給感動到
也許就是一種準備好要進入訪談或是研究脈絡的狀態

另一個學習是Molly老師的一席話
老師說在碩士階段其實能夠試著進入對象的脈絡中
並且把這個經驗寫出來其實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what a relief!!!
確實就如同我所期待的
試著傾聽故事;、理解故事、整理故事
為故事找到一個暫時性而且新的故事意義
這就是我的論文想要做到的
「轉身看見爸爸一直的存在與在家中的角色」


其實就是一個很有從這兩個學習中
我又想到了自己論文目前可以努力的方向了
而且也許在整理這些經驗中
我就能更清楚知道我想要研究的是什麼了
甚至也可以算是一個論文了

加油加油!!
希望寒假能再有一些進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非典型獅子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